[21]从颅息上行,耳上上间,发际下开口有空,角孙穴也。 此证初起不痛者,宜雌雄霹雳火灸之,其余滋补、烫洗等法,俱按痈疽肿疡、溃按诸书论脱疽,单生于足大指,而别指生者,俱名敦疽,此非确论。
总载诸齿,能咀食物,故名颊车。太阳膀胱井至阴,通谷为荥亦穴名,束骨为俞原京骨,昆仑为经合委中。
[2]盖受伤之处,气血凝结,疼痛肿硬,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,使 气血流通,得以四散,则疼痛渐减,肿硬渐消也。效迟者,兼用火针针膝眼穴,此转重就轻之法也。
[22]从肾俞行十五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气海俞穴也。在内者名内踝, 俗名合骨;在外者为外踝,俗名核骨。
又云: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[17]从膈俞行九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胆俞穴也。
其余内外治法,俱按痈疽肿疡、溃疡门。[4]其支者,从肺出络心,注胸中,以交于手厥阴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