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入四分,灸五壮。余推原其故,谓因于暑则可,谓伤于暑则不可也,盖时当六月,四阳浮于外,二阴伏于内,脏本寒也。
又皇甫士安,晋朝高秀,洞明医术,撰次《甲乙》,并取三部为定。外症发热恶寒,与伤寒相似,但其脉沈迟弦细,两目圆张,而项背反张强硬,如发痫之状。
在脐下三寸,刺入二寸。然太阴厥阴,皆不发热,维少阴病始得之,虽有发热之症亦脉沈下利手足冷为异尔,故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以散之。
然感天地之邪者,在春夏间,感病人之邪者,无分春夏者也。经曰、少阴病始得之,其脉沈,其症反热,此少阴自受风寒以起病,当汗之。
若直中者,宜用辛热之药以温之。坏病者,不可汗也。
如服下药二三次而不通者,此肠胃枯苦□也,当下取之,取之而不通者死。今欲寐者,盖因阳气虚、阴气盛,故目瞑而多眠也,乃邪传阴而不在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