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汗而小便少者,以太阳、阳明二经之热,聚于胸中,延伤肺金清肃之气,内外不能宣通故也。张璐曰:阳气将复,故欲饮水,而少少与之者,盖阴邪方欲解散,阳气尚未归复,若汪琥曰:厥阴有消渴一证,不言自愈者,盖热甚而津液消烁,虽饮水不能胜其燥烈,乃邪气深入未愈之征也。
若能食者,胃中气化自行,热邪不盛,津液不致大伤,大便虽□,不久自行,不必用药,反伤其气也。盖少阳间隔阳喻昌曰:少阳之脉,络□肋间,并入太阳之邪,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。
误攻饮冷,皆可致□,固矣。论中扶阳抑阴之剂,中寒阳微不能外达,主以四逆;中外俱寒,阳气虚甚,主以附子;阴盛于下,格阳于上,主以白通;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,主以通脉。
二阳表急,非温服,覆而取汗,其表未易解也。然无或满、或痛之苦者,以重汗亡津,胃中干燥,故大便□,本无宿食也。
又曰:戴阳,浮于上如戴也。譬诸水火,水盛则火灭,火盛则水耗,物盛从化,理固然也。
呕而汗出者,阴盛于内,上逆而作呕也。此条言伤寒六、七日,寒热当退之时,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,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,表里不解,法当表里双解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