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言寒热阴阳证者,则误之甚矣。且妊妇伤寒,保胎宜阿胶散。
经曰以桂枝、麻黄治衄,非治衄也,乃欲散经中邪气耳。邪在中焦,则有燥、实、坚三证,故用调胃承气汤,以甘草和中,芒硝润燥,大黄泄实,不用枳、朴,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,调胃之名自此然矣。
阳明漱水不欲咽,犀角地黄汤。若春夏有恶风恶寒,类伤寒证者,盖当时暴中风寒之气新病,即非冬时受寒,通用羌活汤治之。
伤寒,胸中热,胃中有邪气,腹痛,气逆欲呕吐者,黄连汤。三阴络上不过头,惟厥阴循喉咙之后,上连目,系顶巅,故有头痛干呕,吐涎沫之证,却无身热,亦与阳证不同。
热多寒少,阳乘阴也。其太阳经受病,证出头疼身热,恶寒。
殊不知肝热乘于肺金,元气虚不能自主持,名曰撮空证。中湿,小便不利,一身尽痛,身黄,大便快,茵陈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