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中暑,亦有因于伤寒者,虽渴而仍恶寒。世拘阳明传少阳之谬,反昧传太阴之义。
蛔厥属厥阴,病患素有寒,妄发其汗,或汗后身有热,又复汗之,以致胃中虚冷,饥不欲食,食即吐蛔,而乍静乍烦者,蛔或上而或下也。应下之者,是脉滑而厥,内热闭郁,故曰厥深热亦深。
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,更行桂枝汤,是治风寒之常法。无大热,指表言。
若不用此法,使风寒乘汗客于玄府,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。下利清谷,又不可攻表,故去生姜而加干姜。
瘀热在中,则心肺受邪,营卫不利。仲景于表剂中便用寒药以清里。
盖以少阳为嫩阳,如日初出,寒留于半表者不遽散,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,故见此象耳。”故仲景以之主表,而以脉浮、恶寒、头项强痛为提纲,立言与热病颇同,而立意自别。